记者吴绍尹/综合报导
81岁的江伯伯一年前接受右膝人工关节置换手术,三个月前右膝关节肿痛,被诊断罹患膝盖蜂窝性组织炎,吃了抗生素,右膝盖关节仍红肿甚至越来越痛,坐立难安。
江伯伯后来至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骨科部人工关节科医师林宗立的门诊,经诊断是人工膝关节受到细菌感染,建议接受两阶段手术。于10月接受完第一阶段手术,移除人工关节并先置入本院自行开发的「3D打印活动型骨水泥”。术后第二天江伯伯即可使用辅助器下床行走,膝关节活动度如正常人良好,伤口红肿也消退。江伯伯直呼,「原来感染的源头是人工关节,怪不得蜂窝性组织炎一直吃抗生素治疗都不会好”。
依据卫福部统计,台湾平均每年约有1万5千人次置换人工膝关节,年龄分布在60-70岁。林宗立指出,人工膝关节置换是老年人普遍且成熟的手术,成功率极高,但偶尔还是会有术后感染的可能性,发生率约1%;发生感染主要症状包括膝关节疼痛、伤口红肿、窦道化脓、及蜂窝性组织炎久病不愈等,若延迟正确治疗造成必须反复手术与拔除人工关节,严重者导致关节功能永久丧失。
林宗立进一步分析,慢性人工膝关节感染的标准治疗为两阶段手术:第一阶段手术为移除人工关节、并置入含抗生素的活动型骨水泥,文献显示,感染治疗成功率因此高达 92%-95%,待感染控制后,再进行第二阶段手术移除骨水泥及人工关节再置换手术,可大幅降低感染复发。林宗立表示,与过去静态型骨水泥相较(膝关节需打直无法活动且需打石膏固定),置入活动型骨水泥的膝关节活动角度大,可减少关节挛缩及肌肉萎缩,利于第二阶段重建手术。
近年来传统手作、翻模或市售活动型骨水泥因设计上较粗糙或力学不稳定,产生不少骨水泥相关的机械性并发症,如骨水泥破裂松脱或关节脱臼,导致膝关节功能反而变差、疗程延长、需再接受手术并增加重建手术的困难度。林宗立医师团队研发的“3D打印活动型骨水泥”能显著控制感染,改善关节功能,增加活动角度,并减少并发症。
目前“3D打印活动型骨水泥”已获得多项专利认证、技术移转、及多篇国际期刊发表,林宗立医师表示,若接受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伤口周边有疼痛红肿化脓,经治疗后没有改善,就有可能是人工关节感染,需尽速就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