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耕医师(左)与吴静淑主任(右)建议,异位性皮肤炎发作时,可搭配湿敷疗法,预防皮肤搔抓,提高保湿作用,并可降低类固醇使用量。(记者蔡清钦摄)
一名6个月大的女婴,右脚大拇趾关节处红肿且有水泡渗出液,右手腕也布满脱皮红疹与小水泡,台南市立医院小儿科陈慧耕医师问诊发现,女婴母亲也有长期慢性的皮肤痒疹,研判宝宝为异位性皮肤炎。建议除原有的类固醇药膏治疗外,要与保湿乳液一同使用,并每日执行湿敷疗法。一周后,宝宝的皮肤状况明显改善,水泡缩小无渗出液,脱皮红疹的部位也好转。
陈慧耕医师表示,异位性皮肤炎为一种慢性及反复发作的皮肤搔痒性疾病,严重的搔痒与反复发作是其主要特色。皮肤出现湿疹样红色斑块,且有渗出液,初期有水泡与结痂,久了会有脱屑、龟裂和苔藓化的情形。台湾儿童患有异位性皮肤炎的比例约8至10%,其中一半的患者会在1岁内发病,约80%的病患在5岁前有症状。而家中有过敏病史,特别是有气喘、过敏性鼻炎等疾病的人,有可能产下异位性皮肤炎的宝宝,婴儿异位性皮肤炎好发于脸部、脖子、躯干与四肢关节处。
对于有家族过敏史的婴儿,预防过敏最好的食物即是“母乳”。当无法哺喂母乳时,可使用部分水解蛋白奶粉或完全水解奶粉替代一般配方奶喂食。此外,维生素D也被证实可以调节皮肤屏障并保持皮肤湿润,免疫系统发育也与维生素D相关,而维生素D可减少皮肤的慢性发炎,改善异位性皮肤炎的临床症状。台湾儿科医学会建议,纯母乳喂食或每日配方奶进食量少于1,000毫升的宝宝,每日均需要补充维生素D以预防维生素D缺乏与影响骨头发育。
陈慧耕医师指出,异位性皮肤炎的治疗重点是维持皮肤的完整性,必须规则使用保湿剂,且避免刺激物,洗澡时不过度搓洗,水温不宜过高(摄氏33-38度),洗澡后可适度涂抹无香精的乳液。皮肤症状恶化时,需经医师评估,依照临床症状给予适当的外用类固醇药膏或免疫调节剂,如果仍然搔痒难耐,可考虑口服抗组织胺以防止搔抓。
陈慧耕医师表示,在严重恶化的异位性皮肤炎患处,可考虑采用湿敷疗法,在患处涂药或使用保湿剂后,以湿的纱布包扎数层,外面再用干纱或弹绷加以固定,执行2至3小时后拆掉,一般3天就有显著的效果,治疗过程不超过两周。湿敷疗法的优点在于预防皮肤搔抓,提高保湿作用,并可降低类固醇使用量,经过医疗人员的教导后,病患也能在家里进行湿敷疗法。
陈慧耕医师提醒,异位性皮肤炎的发作,除了环境过敏原刺激,食物也是过敏原之一,当症状出现时,应向医师咨询,找出引起过敏的原因,避免刺激以减少未来异位性皮肤炎发作的机会。婴幼儿的肌肤较脆弱与敏感,建议穿宽松的棉质衣服,避免皮肤刺激,降低痒感与不适,床单、被套、枕头套等寝具最好每1-2周定期清洗一次,并以55°C左右的热水洗净与烘干,避免在家中铺设地毯,以降低婴幼儿接触环境中的过敏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