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KingNet国家网络医药 编辑部
广告广告神经纤维瘤是一种因遗传或自体基因变异而造成的先天基因性疾病,其表现是在神经周围组织上长出多发性的良性肿瘤,医学上主要分成三大型:神经纤维瘤症候群第一型、神经纤维瘤症候群第二型、神经鞘瘤(又称为许旺氏细胞瘤),其中以第一型最为常见。
皮肤上出现“色素斑(咖啡牛奶斑)”是神经纤维瘤症候群第一型常见的临床症状。一般人身上也可能出现色素斑,但通常出现在阳光曝晒得到的部位,而神经纤维瘤患者的色素斑则可能出现在腋下、鼠蹊部等其他部位。另一个常见的症状为“神经纤维肿瘤”。这种肿瘤不仅可能长在外观,也可能在体内长成大片肿瘤,压迫内脏器官。由于肿瘤体积巨大且可能生长于全身各处,将导致毁容、疼痛、运动功能障碍、骨骼畸形,或其他严重并发症,如视力受损、影响膀胱或肠道功能,甚至压迫气管、大血管,引发致命性的心肺损害。台大医院小儿神经科医师范碧娟强调,及早诊断与治疗至关重要,由于在15岁前儿童与青少年时期丛状神经纤维瘤增长最快,若没有接受适切的治疗,将难以有效控制病情,一旦转变成恶性肿瘤,癌变后五年存活率仅3-5成。
逾半数患者无法手术陷治疗僵局 新型口服标靶药物开拓治疗新希望
林口长庚纪念医院儿童神经内科周怡君医师指出,手术为目前的主要治疗丛状神经纤维瘤的方式,但仍存在侷限。首先是手术无法根治肿瘤,术后容易再发;再者,手术切除也要面临植皮、重建等问题,且手术有其风险或可能造成严重失能,因此必须依病患各自情况来评估手术的适用性。然而,逾半数患者是无法手术的,原因在于肿瘤会包裹住或紧邻重要器官、具侵袭性,或高度血管分布,因此难以确保在不导致严重失能的状况下完全切除肿瘤。对于无法手术的患者,过往仅能依靠监控病情进展和支持性治疗,如给予止痛药或抗忧郁药、物理治疗等。
值得庆幸的是,现有新型口服标靶MEK抑制剂用于治疗3岁以上,合并有症状且无法手术切除的丛状神经纤维瘤儿少患者,可精准阻断突变基因降低细胞复制增生,有效缩小肿瘤体积,延缓疾病进展达到稳定控制病情。根据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患者3年无肿瘤体积增加率高达84%,疼痛强度平均降低2.14分,运动功能障碍得到有效改善,并显著提升患者与照顾者的生活品质!
整合医疗资源 学会病团携手共创友善医疗照护环境
为了帮助病友获得及早诊断与治疗的机会,台湾小儿神经医学会携手阳光社会福利基金会、台湾神经纤维瘤协会,推出神经纤维瘤友善就医地图,依地区列出具诊断与治疗经验的医学中心与区域医院,并标注病友团体的咨询管道,结合医疗、社福照护端资源,帮助家长们及早察觉若家中孩童出现疾病相关症状时,能前往小儿神经/儿童神经科寻求医疗协助,及时获得适切的医疗照护。
▶️免费线上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