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纪增长,原先年轻的身体也许开始渐渐出现一些毛病,比如手脚颤抖、肌肉僵直、步态迟缓等状况。千万别轻易当作是正常老化现象,医师提醒,如果排除用药副作用或其他疾病的可能,便会安排多巴胺检查来确定是否为巴金森病(又称巴金森氏症、帕金森氏症)。
关于老人常见疾病,民众普遍熟悉阿兹海默症,却对巴金森病不太了解。事实上,两者皆是常见的神经退化性疾病。卫生福利部桃园医院神经科主治医师江俊宜解释,差别在于前者影响认知功能,而罹患巴金森病则是行动功能出现异常,是种动作障碍疾病。
巴金森病源自于大脑黑质部的多巴胺神经细胞退化,江俊宜说明,初期会观察到病人在静止时会单侧手脚颤抖,接着慢慢有走路迟缓、身体僵硬的状况,以上 3 大症状为巴金森病初期典型症状,但却常被误以为是自然衰老现象;而到了中期则会影响平衡感,包括走路不稳、转弯缓慢等。
江俊宜补充,巴金森病可能与其他影响运动系统的疾病搞混,比如中风主要也是以动作障碍的方式表现。但他形容,巴金森病就好似油门煞车系统的不稳定,导致病人在动作控制的精细度上不再准确。
由于巴金森病在中期以后会侵犯病人自律神经的功能,进而发生行动力下降、站起来头晕等状况,江俊宜观察到,身体的变化正是影响病人心理,甚至合并忧郁症的原因。另外,部分病人会有睡眠障碍,常见状况是在睡眠中的快速动眼期时,出现拳打脚踢的行为。
不过有些长辈开始担心,自己也有手抖、肢体僵硬等状况,是不是就等于罹患巴金森病?江俊宜解答,脑部受伤、中风,或服用抑制多巴胺的抗精神病药物、促进肠胃蠕动药物等,都可能出现“类巴金森氏症 (巴金森症候群)”。意即出现类似于巴金森病的症状,但并非就是罹患了巴金森病。
因此,江俊宜说明,临床在诊断时,将排除以上原因,并安排病人进行多巴胺扫描。透过精准评估脑中多巴胺神经元的数量,作为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才不会将药物或其他疾病导致的类似症状,误认为巴金森病。
原则 1:正确用药
如果从多巴胺检测来看,已确诊为巴金森病,江俊宜指出,通常早期会使用口服多巴胺受体促效剂或左多巴作为治疗药物,可达到控制症状、延缓退化的效果。除此之外,记得让病人维持一定生活机能,持续复健与社交可避免肌肉流失、骨质疏松或疾病退化加速等问题。
不过,不同年龄、不同病程进展的病人,治疗安排也不太一样。通常针对 70 岁以前发病的病人,因还有很长的治疗旅程,会及早使用“多巴胺受体促效剂”来延长用药蜜月时间,避免如左多巴一样,长期服用后可能会有异动症(四肢不自觉乱动)、断电(突然静止无法行动)等副作用出现。
另外,江俊宜补充,巴金森病进展到晚期,病人可能会有吞咽困难或使用鼻胃管情况,因此贴片剂型药物对于这类病人也是种选择。但病人药物的使用与开立,一定要定期回诊与主治医师讨论,有任何状况才能知道是否要调整用药物,因此就近就医才能确保疾病受控制。
原则 2:预防感染
江俊宜指出,近年因新冠疫情,长辈可能长时间未进入医疗院所,再加上对疾病的恐惧。他发现后疫情时代,病患身体各项功能有加速退化的迹象。尤其每一次的感染,都造成身体发炎、血液循环变差,使得神经退化的速度更快。因此他提醒,慎防感染疾病也是避免巴金森病加重的关键之一。
原则 3:维持运动习惯
不管任何疾病,江俊宜建议长辈都要多参与社区活动,只要心情好、睡眠维持好,就能延缓失能、避免疾病加速变严重。同时应避免过度剧烈运动造成身体损伤,借由充足、适量活动减少肌肉流失并保持心肺功能。
原则 4:定期失智症评估
江俊宜指出,巴金森病后期可能会合并失智症,若能定期评估长辈认知功能、用药状况,都有助于延缓失能。
原则 5:配戴智能型装置
睡眠与退化速度也息息相关,巴金森病的患者在早期可能出现周期性腿部抽动症,部分年长者会出现睡眠障碍问题。因此鼓励长辈配戴智能型穿戴装置侦测活动力、睡眠状况,了解睡眠是否中断、是否足够深度睡眠或有无出现呼吸中止等问题,而导致睡眠品质下降。江俊宜认为,客观数据越是完整,越能帮助医师判断病人身体与如何用药。
原则 6:子女陪病也需了解疾病
江俊宜观察,许多长辈对于看病抱持较为消极的态度,原因可能在于不想造成子女困扰,因此生病或不适大多自行购买成药或在家中附近诊所简单治疗,但长辈对于自身状况不见得清楚,容易导致就医资讯不明。假如子女能多花时间陪病,带父母前往医院,在一旁辅助说明,更能让医师正确诊断与判断有效治疗方式。
最后,江俊宜提醒,无论是否罹患巴金森病,年长者至少每年都要进行健康检查、抽血,了解身体机能状况。而子女现在对疾病加强了解,则能避免未来自己也碰到类似疾病,却不熟悉相关卫教观念,只要多花一点时间,就能给父母与自己带来双重保障。